本报记者 厉征 审议预算报告这本“国家账本”,是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的不变内容,而其中逐年加大的民生投入,又彰显出近年来国家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不变主题。
2011年,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规模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全年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达到38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合计35629亿元。
2012年, 中央财政将继续“给力”民生,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预算报告显示,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增长19.8%;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国家将把2/3的中央预算投向民生领域,继续推进各项民生工作,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
除了预算报告中涉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通盘考量之外,从今年中央财政的各个分项支出中,也能看出国家在民生领域支出结构的调整及侧重点的变化。
中央教育支出安排3781.32亿元,增长16.4%。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超过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达到4%以上;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035.05亿元,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5750.73亿元,增长21.9%;住房保障支出安排2117.55亿元,增长23.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493.84亿元,增长18.7%。2012年预算中安排的各项民生支出都呈现出20%左右的高幅增长态势。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加大民生等领域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在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我国财政体系健康有序运行,从今年的预算报告中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我国将在遵循财政风险安全可控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体现在2012年预算的赤字规模为8000亿元,比去年的预算安排减少1000亿元。也就是说国家的预算安排既要着眼现实,同时也要立足长远,要吸取西方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支出规模和成本。当然,在财政风险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我国还对支出结构进行了微调,如在国债的发行规模上,适当提高了地方债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可用的自主财力,有效缓解了当前地方财政面临的收支矛盾,
第二,预算安排必须妥善处理减税与增支之间的内在矛盾。今年我国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这必然导致财政减收,这其中既有新推出的减税政策带来的减收,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也有以往推出的减税政策带来的减收,如去年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在减税的同时,还有相当规模的增支,仅就教育投入来说,2012年的投入规模就将达到2万亿元,这要比2011年增加支出3500亿元,仅此一项就占2012年预算收入增量的1/3左右。从中可以看出,2012年我国的支出压力巨大,收支矛盾将十分尖锐。今年的预算报告已经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因素,并作出了积极稳妥的安排,如从上年度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2700亿元,用以平衡收支矛盾。
第三,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根据今年的预算安排,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幅将达到23%,这是超过往年的。同时,延续了去年以来转移支付结构调整和改革的趋势,专项转移支付增幅进一步降低。继续保持和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保持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国家要促进平衡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均等化,就要在财力上对财政收入较少的地方给予转移支付。从中也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现行的分税制框架是合理的,不能轻易加以改动,更不能推倒重来。